宜昌:创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襄阳市积极探索整合行政、院校、企业、社会评价组织等资源,通过放权赋能、精心培育,构建了以市职鉴中心+N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共同发力的职鉴工作新格局,实现服务效能几何式增长,有力推动技能人才评价跨越式发展。

创新培训模式,培育专业化职鉴队伍。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推动评价工作培训接地气、见实效。一是“大课堂+微课堂”做活培训。根据职鉴队伍成员分散、工作冲突、集中授课难的实际,在定期集中组织全员线下“大课堂”培训的同时,开设线上“微课堂”,利用电子微信、电子简报等快捷形式,将培训内容“化整为零”,实现培训全覆盖。二是“考务课+专业课”做细培训。一方面,扎实开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和考务会,明确目标要求,集中培训评价考试操作流程,并深入技能人才评价机构开展专场政策解读、流程解答和操作演示;另一方面,根据任务区分和专业类别,组织考评员、督导员、裁判员、评审专家等进行全流程业务专题培训。三是“理论考核+实操考核”做实培训。严格实行“逢进必考”制度,通过线上“四员平台”学习考试和线下培训实操考核,并获得证卡后的考评员纳入信息管理库。目前,全市已建成883人的考评员库、28人的质量督导员库,及379人的高技能人才专家库,为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打造“中国技工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宽评价渠道,构建高效化职鉴体系。通过下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权限,强化机构监管,大力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一是社会化建站。整合院校、企业等社会资源,通过单位申报、专家评估、遴选公示、认定备案等流程指导校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赋予其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资质。目前,全市已50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成功,基本形成了以市职鉴中心指导把关、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具体实施的“1+N”职鉴服务体系。二是需求化评价。改变以往定期考评为按需考评,各认定机构可按需求自行申报考评计划,并增加了“襄阳牛肉面制作”“程河柳编制作”等地域特色的专项职业能力项目,推动人才评价服务从“固定产品”变为“量身定制”。目前已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活动52批次,认定14000余人次。三是信息化监管。一方面,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从考评员库、监督员库、专家库随机抽取考评人员;另一方面,建立监管对象数据库,对理论和技能考试采取全程录像建档保存,并在考后随机抽查数据库资料,实现全过程监管。四是便捷化经办。根据全市人社系统政务服务“三权重构”改革统一要求全面实施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实现职业能力鉴定清单内13政务服务事项实际受理和办理时限达到全省最优极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发证权限下放到各县(市、区)鉴定简化办证流程,并大力开展“快速办、延时办、帮代办、预约办、邮寄办、上门办”等特色服务,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搭建特色平台,打造多元化职鉴服务

充分利用组织、区位、资源等优势,激发服务新活力。一是以党建促共建。主动与各认定机构党组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党史学习交流会暨“我为技能人才发展做什么”主题研讨会等活动10余场,通过工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实现“1+1>2”的共建效果。二是以竞赛促提升。常态化举办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和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目前,已举办区域职业技能大赛2届,吸引了汉江流域3省23个城市80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参加,营造了浓厚的“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新风尚。三是以纾困促发展。大力实施“人社服务员计划”,干部职工人人包企业,每周走访规模以上企业,主动上门送政策、送人才、送培训,并建立企业需求台账,累计服务企业100余家,帮助解决问题200余个,切实打通政策惠企的“最后一公里”。